资讯汽车娱乐教育家居科技游戏美食时尚购物金融区块链

1985-1990:日本泡沫经济癫狂史!

2021-02-25 06:27:40 来源: 阅读:
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。回首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,从战后复苏到失控癫狂,不免让人陷入沉思。

1985-1990:日本泡沫经济癫狂史

1960-1985日本经济的复苏启动期

上个世纪60年代,二战战败国日本开始寻求经济复苏,当时日本的国策是"贸易立国",即大力发展出口贸易,同时限制进口贸易。世界大佬美国就成为了日本的首位"倾销目标"。刚开始,日本卖给美国的都是些技术含量不高的轻工业,例如服装、玩具,直到70年代才逐渐开始把工业制品销往美国。

70年代中期,日本信心满满的想要把日本汽车打入美国市场,没想到直接遭遇了滑铁卢。日本人很纳闷,我们的汽车省油、实用还便宜,怎么就不行了呢?我们看看美国人喜欢什么车子,气派的、烧油的、结实的,美国人有钱,所以"经济适用型"完全入不了美国人的眼。

但是很快,剧情就发生了反转。80年代初,石油危机爆发,油价直接翻了三倍多,加不起油了,美国人开始想起了省油的日本车。此后伴随着日本车打入美国的,还有日本的重工业,比如机床、重型卡车、挖掘机等。

从1976到1986十年间,美日贸易逆差就翻了十倍多,年逆差额接近600亿美元。对日贸易逆差占到了总进出口贸易差额的4成,也就是说美国花钱向全世界买东西,其中有40%是向日本买的。

1985-1990:日本泡沫经济癫狂史

这个惊人的逆差数额突然间让美国政府打了个寒颤。美国政府心想:你这个二战战败的小日本,靠着我给你买买买才能重新站起来,没想到你小子的胃口越来越大,难不成想买空我美国,称霸世界不成?于是乎,美国开始研究如何整治这个野心勃勃的小鬼子。

1986-1987日本经济的暂缓期

上面讲的贸易逆差到底是怎么回事?说人话就是,美国一直在买日本的东西,而日本却不买美国的东西,这就造成了钱一直从美国流向日本,这样一直单向买买买的后果很有可能就变成美国买穷了,日本卖富了,然后终有一天小日本就翻身做爸爸了。

所以怎么办?不买吗?那可不行,毕竟美国的各项生产成本都太高了。如何能够一边买一边少花钱?有了!从汇率下手,让你的日元升值,我的美元贬值,那么花同样的钱就相当于省钱了。

老大不愧是老大!这么阴的招都想得出,而且日本还得"自愿"陪玩。可以不同意吗?不同意的下场可能是第二颗原子弹……怕了怕了,我愿意!我奉陪!

于是就有了著名的"广场协议(Plaza Accord)"。

1985-1990:日本泡沫经济癫狂史

其实,"广场协议"不仅仅是美日之间的协议,也不是简单的逼迫关系。80年代初期的美国,高通胀导致了财政赤字,贸易逆差又导致了贸易赤字,为了解决这棘手的"双料赤字",综合了各种解决方案,最后只能选择从汇率入手,让美元贬值,使强势美元变成弱势美元,以求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。而日本也有自己的小算盘,日本希望通过日元升值,增加日元的流动性,帮助拓展海外市场,同时又能增加日元的购买力,扩大内需。

当然,汇率的调控不可能单单通过美日两国来达成。于是在1985年9月22日,美、英、法、德、日五国的财政部长齐聚纽约曼哈顿广场酒店,一起讨论五国联手干预汇率的事情。很快,五国就达成了共识:通过英镑、法郎、马克、日元的升值,来达成美元的贬值。而在资金干预分担方面,美、日各分担30%,德国分担25%,法国分担10%,英国分担5%。所以,"广场协议"主要就是针对日元和马克升值的协议。短短7个月,日元兑美元汇率就从1:237升到了1:168,日元升值了30%。

1985-1990:日本泡沫经济癫狂史

签订”广场协议“的五国财长

日元升值,使日本的进出口企业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。举个例子,一件出口商品在美国售价1000美元,假设利润率为10%,即卖出一件可获得利润100美元,当汇率为1:237的时候可以获得23700日元,当汇率为1:168的时候,就只能获得16800日元的利润了。就因为汇率的变化,凭空就下跌了30%的利润率。面对如此困境,日本企业也是想方设法的开源节流,压缩成本。

"广场协议"的效果显然超出了日本政府的可控范围,美国找到了日本这个"接盘侠",并且让日本放开了金融市场,使得欧美的投资银行、对冲基金可以自由的出入日本金融市场,达到金融自由化,而日本却没有达到扩大内需的期望。

于是日本开始搞降息,降低日本央行的贴现率。降息的好处:第一,把借钱的成本降下来,鼓励企业多借钱去扩大投资,特别是海外投资;第二,希望能够打压汇率,让日元适当的贬值,不再一路飙升。因此,从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,短短一年间,日本就搞了5次降息,贴现率从5%降到了2.5%。相对应的,活期存款利率也从1.75%下调至0.26%,以刺激民众增加消费。

1985-1990:日本泡沫经济癫狂史

连续5次降息之后,日本企业真的拿着钱到海外进行投资了。尤其是中国当时正在改革开放,人力、物力、税收那都是白菜价,于是日本企业开始大举投资中国,在中国开厂生产。这似乎是好事啊,日本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了,可是日本本土员工也失业了

中国廉价工厂的崛起,让日本的高成本工厂撑不住了,工厂一家家的倒闭,员工一批批的失业,失业和降薪,大大削弱了日本民众的购买力,然而越是买廉价商品又越是给中国赚钱,日本厂商赚不到钱又出现更大的倒闭潮,这种现象就叫做"通货紧缩螺旋"

形势发展到这里,通缩螺旋都出来了,那应该直接表现出经济衰退才对呀,可是历史上的泡沫经济又怎么解释呢?刚才讲了实业,下面该谈谈金融了。

一部分亏损的商人、收入骤减的百姓开始寻求新的生财之道,他们猛然发现,"广场协议"根本就是一个保证,保证美元贬值,保证日元升值,那还干什么实业打什么工,直接炒外汇啊,简直没有比炒汇更能确定结果的事情了。

这时候,最最刺激的大招来了。1987年中旬,日本政府宣布《景气对策》,两个要点:对居民减税一万亿日元;对公共事业投入五万亿日元。所以这是一个六万亿日元的刺激计划,但是刺激到哪儿了,刺激到金融市场了。至此,日本全面进入了畸形繁荣的时期。

1985-1990:日本泡沫经济癫狂史

1987-1989日本经济的泡沫期

5次降息加上六万亿的刺激政策,原本是为了振兴实业,万万没想到,这加速了实体经济的衰亡,以及金融市场的极度畸形疯狂。

当时日本的各个企业,不论大小,都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部门——"财务技术部",主要工作:炒外汇、炒股票、炒期货。简直就是躺赚。根本就无需再开工搞生产。这股风气也从企业吹到了个人。

等等,炒外汇我们理解了,可是炒股票又怎么知道买哪只可以稳赚不赔呢?这就要提到日本当时的"民营化大改革"了。以日本老牌国企"日本电信电话NTT"来启动的民营化改革,开启了群众"打新股"的浪潮。普通老百姓都知道打新股极少有破发的,基本也是属于抢到就是赚到的躺赢操作。于是全民炒股的时代也到来了。到1989年底,东京证券交易所平均股价达到38915日元,成为了当时全世界最大的证券交易所。

除了炒股,企业家们还炒房。为什么企业低成本借到了钱,就没人来好好发展实业呢?能把钱用到哪,这还是得听美国爸爸的。从50年代起,美国一直有对日本开展贸易制裁,从纺织品、钢铁、彩电到汽车、半导体、电信、工业机械乃至全行业,基本都被美国采取了贸易制裁,偏偏只有金融和房地产被美国"遗漏"了。所以天量的资金不是流入股市,就是流入房市。

1985年,东京推出了"京都改造计划",相对于大企业热衷于投资股市,普通老百姓更倾向于投资房产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房市,房子的供求关系开始发生变化,供不应求的行情使民众的心理由理财转向投机,于是大家也不想工作了,整天想着如何炒房。

1985-1990:日本泡沫经济癫狂史

股市、房市的双重炒作下,日本是真有钱!有钱到什么地步?人人都打高尔夫,夏天滑雪的人次多于冬天,就连日本经济倒数的"贫困县"也造出了一个号称拥有世界最大室内沙滩和和海滨浴场的度假中心,据说海水模仿夏威夷,雪山模仿阿尔卑斯。日本的壕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。

当时的日本百姓没有谁觉得这会是一个泡沫。并且从1988年,日本开始反扑美国,跑到美国的地盘上天价收购美国的资产。也允许他们那么嚣张,毕竟"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"就是当时的泡沫巅峰。

1985-1990:日本泡沫经济癫狂史

1990-2010日本经济的崩溃期

最后,戳破泡沫的不是别人,又是日本政府自己。也是一个大写的悲剧。如果早知是一个泡沫,谁又敢去触碰它。日本政府无非也就是想紧一紧,控制一下节奏,上调了一下存贷利率,没想到这居然是个一碰就破的巨大泡沫。

1985-1990:日本泡沫经济癫狂史

1990年,股市大跌,8个月内市值下跌近50%。1991年,房价大跌,东京房价三个月暴跌65,数万亿资产灰飞烟灭。倒闭的,破产的,上天台的,也集中爆发。极度疯狂的畸形繁荣过后,是日本的经济大萧条,是日本消失的20年。

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。但究其内因,又是千差万别。

以上,值得我们深入反思。

推荐阅读:福建企业新闻网

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:


  • 支持

  • 高兴

  • 震惊

  • 愤怒

  • 无聊

  • 无奈

  • 谎言

  • 枪稿

  • 不解

  • 标题党
要闻排行
精彩推荐